•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古村焕新生 田园变乐园

——触摸吕梁山乡村振兴新脉动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8-05

2024年全年完成一产增加值109.9亿元,增速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6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完成510.66亿元,增速16.1%……吕梁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要抓手,探索具有吕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临水村的古韵新生到弓阳村的科技田园,从孙家沟的艺术觉醒到王营庄的产业孵化,再到吕梁山护工基地的技能输出……在吕梁山的沟壑梁峁间,众多村庄如同散落的明珠,以不同的发展路径,共同书写着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乡村图景,而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活力节点。

立足禀赋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木耳种植让我走上了致富路!”7月31日,记者来到中阳县弓阳村,见到了正在田间侍弄木耳的种植大户王建军。在谈到自己生活变化时,他激动不已地说:“种木耳前我靠外出打工养家,自从有了木耳产业,每年增收多则二十几万元,少也有十多万元,在省城给儿子买了婚房,日子太有奔头了!”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构建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多产融合联动、支撑乡村全面发展的内生系统。而弓阳村的振兴密码,就藏在一朵朵饱满的黑木耳中。依托良好的生态气候条件,弓阳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木耳产业,2024年种植614万棒,产值突破1700万元。王建军的故事就是产业富民的最好证明。

在弓阳,肉牛养殖数量达900余头,带动低收入农户60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设置光伏公益性岗位37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更重要的是,依托毗邻上顶山旅游区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民俗小院、露营基地,举办“乐爽在中阳”旅游月、户外徒步等活动,单日最高客流量超3000人次。木耳采摘体验、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等业态的蓬勃兴起,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弓阳村党支部书记郭士锋告诉记者,弓阳村目前正在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康养”新模式,立足“木耳+养牛”“光伏+旅游”四轮驱动,以期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生态。

机制创新

多元主体共享发展红利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变“旁观”为“主演”。

临县孙家沟村是吕梁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也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浓郁艺术氛围,该村走出一条黄土丘陵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孙家沟村村民以自己的特色窑洞大院入股,由村委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营销,最后给村民分红。王勤平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承包了村里的一处院子,开起了民宿,“收入很可观,去年有十多万元进账,可比之前外出打工好多了!”

“村里现在人均年增收一万多元,村集体一年也有40多万元的利润。”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对村子发展蒸蒸日上的原因有自己的看法,“村民心往一处想,生活自然有了改善。”

孙家沟村的乡村振兴图景得益于村民把自己“摆”到了村集体的发展中,而步入孝义市临水村,一份多方协同发力推进乡村发展的生动样本摆在了面前。临水村村集体统一流转农民闲置土地和房屋,然后引入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经营。集体通过资源租赁或入股获得收益,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经营场所和特色资源,村民则获得了租金、分红和就业机会,实现了三方共赢。

郭加龙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他家有400多平方米,“我把房子租给了市文旅集团,改造后成为民宿,一年的房租差不多两万元,集团还聘我们两口子经营这座民宿,每个月一共发40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很可观。”

临水村第一书记张俊燕坦言,依靠这样的经营模式,可以保证村民获得持续性收入,今年以来临水村已经迎来62万多客流量,实现800多万元的收入。

劳务输出

优质品牌打破城乡壁垒

走进吕梁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吕梁山护工”的招牌熠熠生辉。这里是连接吕梁山区与广阔城市的桥梁,是无数农村劳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我们目前已经累计培训10.7万人,成功带动9.1万人稳定就业,足迹遍布全国13个省份,与464家用工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主任秦强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护工月收入从初期的2000元左右跃升至如今的5000元左右,金牌月嫂月薪最高达到1.7万元以上,成为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明星品牌。”

围着灶头、孩子、老公转的“三转婆姨”——这是之前人们对吕梁山农村妇女的印象。如今,借助吕梁山护工这个品牌,她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开阔的眼界。

2025年起,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坚持就业导向,采用“用工单位派单、机构接单”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高效对接,全年计划开展订单式培训3000人。

吕梁山护工的实践,核心在于将“人”作为最活跃的要素。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和强大的品牌建设,不仅让农村劳动力获得了在城市就业的能力,更在微观层面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

吕梁市乡村变革的探索证明,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扩张,而是城乡功能互补、要素平等交换、共同繁荣的新形态。在这条路上,吕梁山村的故事,仍在精彩续写。(秦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