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05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温靖已经在自家的新型大棚里忙了起来。他熟练地查看传感器数据,并适时调整参数。棚内,绿油油的番茄苗沐浴着晨光,鲜红的果实缀满枝头……
从北京到榆次,从985高材生到扎根土地的“新农人”,这位土生土长的“90后”,用全新的生产模式和科学技术推动着家乡产业的变革。
榆次区逯村素来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得天独厚的沙壤土和优良水质孕育出沙瓤多、口感清甜的西红柿,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随着社会的发展,逯村的西红柿产业也遇到了新问题:全村近200个越冬温室,总投资超过了5000万元,却因分散经营、信息不畅,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此外,农业种植智能化水平较低,与市场对接不足……
“小时候一提禄村西红柿,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么好的产品却没有好市场、好销路。”8月1日清晨,记者在山西靖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见到温靖时,他正在大棚里忙碌。当问及当初创业的初衷时,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惋惜。
2020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还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的温靖,怀揣着对家乡和农业的热爱,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2023年,温靖辞掉工作回到禄村,一边自建示范性智能温室,一边联合村民尝试申报绿色认证。“建温室需要整合、调换村里的零星土地,12亩地涉及12户人家,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那段时间,他天天跑到村民家里帮大家算经济账。
在温靖的耐心劝说下,大棚终于建成了。“原来的土墙温室墙体很厚,土地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我们的新型温室墙体厚度仅有50厘米,土地利用率接近100%。”温靖说。
在温靖的示范大棚里,科技不是浮夸的点缀,而是扎进泥土的根系。他引入新一代装配式零消耗高智能温室,实现了温度、光照、水、二氧化碳、氮磷钾等关键生长要素的实时监测,能够根据室内条件进行自动化操作,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面对顽固的病虫害,温靖拒绝过度依赖农药,他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博士团队、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以及百度、西门子等企业技术人员成立团队,自主研发出机器人病虫害识别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及时发现病虫害,并实现精准防治。
“市场上类似的设备要花费几十万元,已经脱离了农业应用实际,我们通过自己设计满足所需,把成本压缩到了3万元,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触手可及的‘田秀才’,我想这也是自己回到家乡的意义吧。”现在,温靖的系统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他倍感自豪,觉得在农业发展中找到了自身价值。
走进山西靖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贴着“榆千户”商标的产品正被源源不断地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榆千户”三个字也承载了带领当地千户乡亲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如今,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7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创业之初更多是一腔热情,如今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农业的热爱日益加深,未来的道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温靖表示,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未来会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被闲置,他将持续扩大规模,推动标准化、智能化种植,让禄村西红柿的品牌越叫越响,市场越来越大。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温靖常常这样说。这位“90后”“新农人”,正用科技的力量和执着的坚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动答卷。
记者 吕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