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01
桂干生 资料图
太岳山脉苍翠如黛,平遥县坡底村的松柏林间,一座青灰色石碑肃然矗立。碑身上“桂干生烈士牺牲地”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坡底村村民贾狗心常来此驻足,他的父亲贾金昌曾见证了一段悲壮往事。
“1945年,我的父亲在村里管财粮,当时有两位八路军干部在战斗中牺牲,遗体被送到村里,父亲参与了安葬。”贾狗心回忆道,“父亲告诉我,后山上埋葬着一位‘司令’和一位‘团长’,都是与日军作战时牺牲的。”1950年,“司令”的家人将遗体迁往河北。
贾狗心口中的“司令”,正是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如今,他的英魂长眠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而坡底村的纪念碑,仍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对革命历史颇有研究的平遥籍学者王京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桂干生烈士的生平。桂干生,原名桂本宏,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桂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7岁投身农民运动,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进行顽强斗争。随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征,先后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1937年2月,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桂干生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高级参谋的身份,跟随刘伯承师长挺进太行山区,投身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2月,他带领第一二九师教导团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东麓的冀西地区,组建抗日武装。当时华北沦陷,日军肆意烧杀掳掠,所到之处满目疮痍。桂干生和他的战友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走村串户,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游击支队,桂干生任支队长,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因此又称“桂支队”。1938年5月,桂干生任晋冀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桂支队”活跃于正(定)太(原)、(北)平汉(口)铁路和正(定)昔(阳)公路沿线,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破坏敌人铁路,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摧毁敌伪组织,弄得敌人顾头不顾尾,处处被动挨打,使冀西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
1940年5月,桂干生调离太行山区,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新九旅旅长兼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他率新九旅主力对敌发起连续破袭战,先后作战21次,毙伤敌伪军数百人,破坏敌铁路50里、公路180余里。7月25日,他率领新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二十七团在武邑、衡水之间设伏,歼灭衡水出犯之敌40余人,缴获野炮一门,创造了在平原地区以伏击战歼敌的范例。这年秋天,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东西高村战斗中,勇猛冲杀到敌人背后,一举歼灭日伪军一个中队。
1940年底至1943年秋,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这期间,桂干生从冀南四分区调到一分区任司令员。桂干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全分区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使冀南抗日根据地在重重困难的形势下,得以巩固发展。1944年,桂干生奉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4月下旬,桂干生列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11日,党的七大闭幕后,桂干生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师干部队副队长。13日,桂干生同队长程世才一道带领干部从延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大别山抗日前线的征途。当他们行至山西祁县与平遥之间,准备跨越同蒲铁路之际,遭日伪军伏击。7月8日,桂干生奋不顾身,镇定指挥还击,掩护同志们转移,战斗中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于次日壮烈牺牲,时年34岁。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闻讯痛惜不已,称桂干生是“战功卓著的一员骁将”。
2014年,桂干生被列入首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站在桂干生烈士牺牲地的纪念碑前,贾狗心抚摸着冰凉的碑石,望向父亲曾经守护过的山梁,说:“先辈们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太平日子,咱得把火种永远传下去。”
记者 李娟 通讯员 张彦丽